愿借此网站,结识更多的朋友。我的手机号即微信号。 手机号13982955955 微信昵称:笑傲江湖
【转载】关于高血脂的验方(2021-11-13 00:14)
关于高血脂的验方
甘油三酯升高,怎么办?
甘油三酯升高是心脑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帮凶”,还会导致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其中坏死性胰腺炎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
怎么办?从中医来分析,这是痰浊内滞,中焦阳气不宣通。正确的治法是:健运中焦,通阳养阳,化痰降浊。
一则,必须控制饮食。
调养中焦,调节饮食是关键,除了不要暴饮暴食外,还必需忌食煎炸、烧烤、油腻、粘滑(指糯米做的食物以及月饼等)、生冷(多数寒凉水果、冰淇淋、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饮料等)等食物,这些食物都会伤损中焦,并导致痰浊内滞。
推荐博文:民间验方集合(不断更新中)
甘油三酯升高,建议清淡饮食。俗话说:粗茶淡饭最养人。因为粗茶淡饭最能安和脾胃,让人湿浊不生,中气不伤。
二则,要积极進行运动锻炼。
运动可以生阳通阳,运动让阳气宣畅,让阴浊自然排出。要坚持规律性运动,比如,每周快走三四次,每次半小时许。运动要有一定的强度,慢慢腾腾的散步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有速度,有强度。运动会微微汗出,但也不必大汗淋漓。
运动后要感觉神清气爽,精神百倍,睡眠大好,食欲大增,若运动过度,则精神萎靡,不想吃饭,疲惫不堪,这样的运动无益于健康,反会伤正。
我不主张跑马拉松,虽然马拉松能消耗脂浊,能让人血脂恢复正常。但马拉松属于过度运动,伤阴耗阳。
三则,要调节起居。
一方面,早睡早起,顺应自然规律,绝不可以熬夜,因为熬夜伤正,尤其伤损中焦,导致气血不足,清阳不升。长期熬夜的人,往往精神萎靡,面色萎黄,有黑眼圈,且精力下降,容易感冒。
另一方面,要养生规律的作息。比如,每天按时起床,按时工作,按时饮食,按时睡觉,越是有规律的生活,越有益于调养正气,也就越健康。
四则,舒畅情绪。
木克土,肝气舒畅,才能保证脾胃安和。因此,快乐、乐观、开朗的心态,最有益于脾胃中焦。平时一定要排除怨、恨、恼、怒、烦、忧、愁、悲、恐等负面情绪,因为这些情绪会伤损正气,会影响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
尤其是要忌怒,怒伤肝,亦伤脾胃。脾胃一伤,则痰浊内生,运化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一般来说,若不属于心脑血管病高危险人群,当甘油三酯升高时,可先不服用降脂药,只要严格按以上四条要求生活一个月,就会有明显改观。以后坚持积极养生,必能逐渐恢复正常。
病情重时,亦可考虑用汤药,或施针灸,亦有标本兼治的效果。以针灸为例,可针上脘、中脘、下脘、天枢、气海、支沟、足三里、阴陵泉、太白诸穴。
亦可配合饮食调理。比如,可常吃萝卜,有降浊降脂之功。亦可吃山楂,最能化滞降浊。
老年人甘油三酯升高,可用三子养親汤做成细粉,每次适量,温水冲服,最有降浊降脂之效。但药物终究是辅助的,关键还在于改善生活状态。
中医强调:内求胜过外求。甘油三酯升高,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自己的生活起居不健康了,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才是治本之法,而若拘泥于外求医疗,都是隔着一层,是治标不治本。——摘自董洪涛的新浪博客
生姜红糖水治疗血液黏稠度高
偏方:一斤生姜,洗净凉干,切成薄片(如信封纸厚),装在一个大口瓶内;再放入半斤冰糖;然后到入一斤白醋(注意:白醋一定要真正的米醋,千万不要醋精兑的和各种添加剂勾兑的醋,一定要切记!切记!),白醋没过姜面即可。最后将瓶口封死。8天后,开始食用。
食用方法:每天早上空腹吃5—8片姜(视姜片大小而定)喝一小勺醋。
注意:千万不可以晚上吃姜,医学上有“早上吃姜如人参,晚上吃姜赛砒霜”之说。同是一样东西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加工炮制办法,不同的人吃了都会有不同的效果,这正是我们中华中医药辩证施治的博大精深之处。咳!要跑题了。
每天吃一次即可,一定要坚持吃完。吃完后到医院查一下血,一般都会降下来,如果降到正常范围内,可停服;如果还没降到正常范围内,只要是下降了,就继续如法炮制再吃一斤姜。其实姜是一种保健蔬菜,有的人一年四季早上空腹吃生姜,不仅降血黏,而且预防感冒,杀病毒,促使血液循环,对身体非常有好处。另外,长期吃姜会有口干、愛出汗的现象,这不要紧,每天喝点蜂蜜就行了。
醋泡花生米治疗高血脂
偏方:一斤花生米放入大口瓶中,再放入半斤醋,没过花生来即可,将瓶口封死,7天后食用。
食用方法:每天晚上临睡觉前或早上空腹吃10—15粒(视花生米大小)即可。(按说花生米应该去皮以后再吃,因为花生米上的皮有凝血作用,不利于血液循环,平时吃花生米可将皮去掉。而此方中由于醋的浸泡,可抵消花生米皮的副作用,故去不去皮都可以)。此方既降血脂又减肥,可长期食用。
治疗三高特效方
此方是笔者当年在仙桃市中医院实习时跟随内儿科肖引明主任抄方所得,肖引明主任系温病名家邵永海先生嫡系传人,临床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内科疑难杂症及男性病,笔者跟随其临床数月,所用温病及膏方之经验皆从其所获。原方载于拙著《小郎中习医手记》中《服后很舒服的一张处方》。
配方:杭菊花20g,全当归15g,赤芍药15g,正川芎8g,蔓荆子10g,薏苡仁20g,藏红花10g,紫丹参15g,明天麻20g,广蜈蚣1条,制首乌15g,福泽泻15g,怀牛膝15g,太子参15g,石菖蒲10g,粉葛根20g,炒山楂30g。七剂。
当年肖引明主任是给一个高血脂的熟人开方,开方完毕,老师对这位熟人说:“这个方子开的很好,就像为我自己开的一样。”但老师却并不跟我讲此处方的立意,愚认为此方的处方立意为:活血化瘀、激浊扬清。
后此熟人复诊时反馈吃药后人感觉非常的舒服,要求效不更方,再進七剂,后此方药味药量都没改动,此病人连续服用了一个多月。从此就记住了此方,就成为了我手中治疗“三高症”的首选方,后有药店店员拿去使用效果亦很好。
如《经方论剑录2-经方医学论坛临床经验交流精华》中刊载的《诊疗杂记》一文中提到:“中年男性,高血糖,高血脂,肝炎,求调理方,店员给予《小郎中习医手记》中记载服后很舒服的一张处方,原方原量原效果,无他,唯‘舒服’二字,诉药贵,却服近两月,间患有换另医之方,无寸功,谓如喝茶,反愿用本方。”
血脂高服油糖,谁用谁正常
现提供一个降血脂的单方,我就是这个单方的受益者,三年来血脂一直正常;同时也治好过好几个人,此方来自我一个朋友,他的家人都是用这个治好的。希望能通过您的平台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治疗高血脂单方:冰糖2斤,小红枣1斤(不去核),猪油1斤,人参少许(也可不用)。
做法:将猪板油炼油除渣后趁热放入冰糖、小红枣及人参(也可不用人参),冰糖化开后置入容器内待用(简称油糖),注意熬油糖时一定要用慢火,否则红枣就熬焦了。
服法:每天早晨空腹时用开水将一个鸡蛋冲成蛋花,根据个人口味放入油糖适量(多少都无所谓)。连蛋花一同服下。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服完一个疗程后就不会反弹。有的服用半个月血脂正常”。
【转载】关于湿气的自我诊断方法(2021-11-13 00:06)
关于湿气的自我诊断方法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湿与寒在一起叫寒湿,与热在一起叫湿热,与风在一起叫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如同隔靴搔痒,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其实这些病都跟湿邪、痰湿有关。
1800多年前,东汉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在他的著作《伤寒论》中说:“身大热,反欲得衣者,寒在骨髓。”就是说发烧的人虽然体温很高,身上反而感觉寒冷想多穿衣服,表明体内寒气很重,寒邪都到骨髓了。此时再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接带進体内。(我们不都是这样做的吗?)
张仲景是《伤寒论》的作者,在他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用热药就可以直接对治。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反而是外寒跟内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湿邪。真正的寒症并不多见,主要是以湿邪为主。湿为阴邪,遏伤阳气,阻碍气机。换句话说,阳虚的时代是湿邪在作祟。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现在冬天很少见到真正着凉感冒的病人,夏天反而比比皆是。现代人是生活在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的环境中,对四季的感觉越来越不分明。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冬天烧暖气,穿件单衣还冒汗,阳气外越,藏不住精气。(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人体在这种环境的状态下最容易生病,皮肤开合的功能下降,抵御病邪的能力越来越差了,极容易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湿邪对人体的伤害,比寒邪还要大。
酷暑时节,人们贪图冷气,愛喝冷饮,愛吃凉菜。一杯冰镇啤酒下肚,从里到外、从头到脚都透着凉快劲儿。殊不知,为贪图这一时之快,同时也将湿邪深深的埋在了体内,成为困扰我们健康的一个大大的隐患。
每年七八月份叫长夏,此时湿气当令,人体中的脾与之相应。湿在中医里又叫“阴邪”,而脾为至阴之脏,喜燥恶湿,所以脾气在七八月的时候最旺盛。如果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同时,脾主运化水液,它的特点是阳气易衰,阴气易盛,湿邪侵犯人体后最易伤害脾阳,而脾阳的虚弱也進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
还有的人喜欢吃猪肉,猪肉性味咸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导致痰湿,如果感觉体内湿重,最好坚持吃一段时间的素食;长期吃电饭煲煲的大米饭,也容易造成体湿。体湿的人可以用薏米红豆汤或锅巴来解决。喝上一阵子薏米红豆汤之后,再喝小米粥来补补脾胃,久之脾健,湿自化。
体内有湿病痛多,体内是否有湿的自我诊断方法
1、起床时——看感觉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时候觉的特别疲劳,头发昏,打不起精神来,或是像穿了件湿衣服一样,浑身不清爽,人也懒得动……那么可以肯定你体内有湿了。
2、如厕时——看大便
清晨方便后,可以观察一下大便。是不是粘在马桶上了,一箱水还冲不净。不方便观察马桶的,也可以观察手纸,正常的话一两张纸就够了,如果三五张纸反复擦也擦不净,(这就是问诊单上为什么要问大便的原因)也说明体内有湿了。大便的颜色和形状也可以帮助判断体内是否有湿。正常的大便是金黄色香蕉形的,但现在很少有人是这种健康的大便。体内有湿的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发青,溏软不成形,(这是脾虚的重要标志,很多人都有)总有排不净的感觉。时间长了,宿便产生的毒素积留在体内,则百病丛生。
3、洗漱时——看舌苔
上完厕所后我们通常就开始洗漱了,刷牙前我们不妨抽出几秒钟,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舌为心之苗,又为脾之外候”,舌头是可以敏感的反映出我们身体状况的。
健康的舌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静,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头达不到这些指标,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除了以上主要的三点,还有两个判别方法:
第一、看早上起来刷牙的时候,恶不恶心。很多人说自己一刷牙就呕吐、恶心,嗓子里边总是有丝丝拉拉的、不干不净的感觉,即使有吐痰,也只是一点。
第二、早晨起来感觉小腿肚子是不是发酸、发沉。这些也是湿的典型特征,顺便说一个祛湿的妙法,就是点揉承山穴。(还有三阴交,阴凌泉都很有用,最好用艾灸)。
为什么你一直湿气重,让老中医来告诉你
很多人去看中医,都会被告知“湿重”,湿是从何而来的。
湿的存在有三个因素
1、因为吃了过多的油腻物,消化不了,堆积成湿;
2、虽然没多吃,但本身消化能力不足,吃一点儿就腻住了,也会成湿;
3、还有就是环境、季节因素的影响,比如广东多湿,那里的人不喝凉茶就会不舒服。比如夏天,很多人体内都会有湿,身体会变的很重、很懒。
这三种症状归根结底都和脾气有关系,“湿重”是标,“脾气虚”是本。
中医说的脾,是负责运转的,任何代谢产物的排除都要借助脾气的力量。脾气一虚,脏东西就要潴留体内。脏东西是什么呢?可以是多余的脂肪,也可以是异常的分泌物、排泄物。
胖人多阳虚“湿重”
很多胖人看似壮实,实为虚寒。特别是肚子上脂肪多、游泳圈越来越大的人,更不能忽略他们体质的寒性。你如果去摸这种胖人,他们的皮肤一般都是凉凉的。就是因为他们的身体自己知道缺少阳气,本能的增多脂肪,以起到保温的作用。
就像过去没有冰箱的时候,夏天卖冰棍的人,都会用一条棉被包住冰棍,棉被是防止散热的。胖人身上的脂肪起的也是这个作用,所以也就有“胖人多阳虚,而瘦人多阴虚”的理论,往往是越胖越虚,越虚越胖,形成恶性循环。胖人的正确减肥方式应该是温化寒湿,“温”是增加代谢脂肪的能力,“寒湿”就是指那些不该积存在体内的脂肪。
小心愛睡觉的孩子是“湿重”
有一个同事的孩子,很乖,而且特愛睡觉,这也是被湿邪困住了。这孩子之所以湿重,首先可能是孩子本身先天的脾胃不是很强,加上后天喂养的时候,家长可能没注意到,经常给孩子生冷的食物吃,伤了他的脾气。
脾气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出糟粕的能力,如果这种能力下降了,营养吸收不了的同时,糟粕也排不出去,留在体内就成了湿。带着这些废物,身体自然就觉的疲劳了,所以小小的年纪就容易犯困。
被湿邪击中的典型症状是:身体总觉的疲劳,但这种疲劳不是因为哪里酸痛,如果酸痛的话,可能是你有血虚、血不养筋的问题。
1、身体发沉、发重,头也发蒙,虽然头不疼,但是不清爽。
2、皮肤上会有湿疹,胃口也不好,吃什么都觉得没味道,嘴里发黏。
3、舌头伸出来时,你会发现舌质很胖,颜色偏淡。症状严重的,舌头边上会有齿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这叫“裙边舌”,这就是比较严重的脾虚湿困了。这些“招湿饭”越吃湿气越重,有人却样样都愛吃!春天一定要注意
春天气候潮湿、阴冷、反复多变,空气湿气浓度大,故而身体也难逃湿气的侵害。
昏昏欲睡,身体沉重,肠胃不佳、精神不振、四肢沉重、皮肤起疹子、雀斑加重等都是湿气重的表现。
因此,春季为身体除湿是很关键的一步。
有下述表现的有痰湿之毒
1、体态较丰满
2、头脑发懵、不清爽、困倦思睡
3、大便粘滞不畅
4、面色淡黄或发暗
5、舌淡红而胖大舌苔厚腻
6、皮肤上愛长水泡、湿疹
如符合上述任何一条,可能身体里已经有一些痰湿之毒了,需要注意了。
形象的说,湿是咱们身体的垃圾,是粘滞的脏东西!体内有垃圾,必然影响咱们身体整体的健康状况。
所以,中医认为:湿气不除,后患无穷!
湿气重的原因有内外之分,相应的湿气也有内湿与外湿。
外湿多由气候潮湿,坐卧湿地而致病。
对于外湿,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避免,比如:雨天关好门窗、少出门;棉被、衣帽晾干再用;不去树林或水边等湿气浓重的地方游玩;对于室内湿度较大的南方,可及时开启除湿机或空调除湿。
内湿的产生可能是因为脾胃运化能力下降,也可能是从口吃進去的太多。
其实,想要减轻内湿,通过戒口的方式,尽量少摄取或者避开摄取一些容易生湿生痰的食物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
这些食物,越吃湿越重!
1、含糖多的食物
中医讲“甘助湿”,所以身体里已经有一些湿毒或痰湿之毒存在的人群,应该尽量避免摄入含糖量较高的瓜、果、薯、蜜。
特别是一些常见的热带水果,如芒果、菠萝、榴莲等含糖量都很高,大家一定要谨慎食用。
此外,含淀粉多的食物也易生湿,这是因为,甘入脾,健脾的同时如果不注意控制摄入量,就容易生湿。
2、冷饮、生果蔬
中医讲“寒凉伤脾”,伤脾后,脾的运化功能减弱,也容易促進湿气生成。
所以,虽然天气转暖了,但冰啤酒、冷饮等还是要少吃,否则会损伤阳气,导致脾胃虚寒,从而加重湿气。
此外,凉拌生吃蔬菜也会生湿。老年人吃蔬菜时,最好做熟再吃。
3、煎炸、烧烤食物
煎炸、烧烤食物虽然好吃,但比较油腻、不好消化,吃多了容易加重脾胃的负担、促進湿热之邪的生成。
4、辛辣食物
这类食物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川菜和湘菜了。
因为口味浓郁且下饭,所以深受广大食客欢迎。但是,辛辣吃太多了会生内热,而热邪常和湿邪一起“狼狈为奸”,人就容易生病。
5、凉茶
近些年来,凉茶成了大家的佐餐佳品。
可大家不知道的是,多数凉茶性凉,经常喝容易导致脾胃虚寒,从而加重湿气。
即便是一些祛湿凉茶,如薏仁祛湿茶、五花祛湿茶,天天喝也会损伤脾胃,湿气越祛越重。
特别是喝凉茶后如果出现没胃口、拉肚子等不适时,往往意味着脾胃受损,应马上停止饮用。
4个习惯加重体内湿气
1、睡不够
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
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2、运动少
运动少的人,常会出现身体沉重、四肢无力等湿气大的表现。越是不愛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身体还可能出现疾病。
适当运动,如跑步、健走、游泳等,可促進身体器官协调运作,加速“排湿”。
3、老坐着
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4、不通风
一些生活细节,也会导致周围环境和身体里的湿气加重。比如,喜欢坐在地板上玩耍、长时间呆在密闭的房间里等。
建议大家平时要适当开窗透气,特别是房间内潮气重时。
祛湿要分体型
1、体型偏瘦
偏瘦型的人补脾要滋养气血,脾是后天之本,生化气血,需要增加营养,补脾阴,充盈气血。
日常可适当吃些山药、百合、桂圆、大枣等食物。
2、体型偏胖
偏胖型的人补脾要利湿健脾,可食用含糖份少的补脾食物,比如,薏苡仁、茯苓等。
需要注意的是,薏仁要祛湿健脾的时候一定是熬水喝。
能海上师《《大威德文殊成就法生起次第入门津要 口传心授部分》》(2021-11-12 23:57)
能海上师是近代显密圆通的著名爱国高僧,三十九岁于四川新都宝光寺出家为僧,嗣后接法于佛源和尚,为禅门临济宗第四十四世法脉。出家后不畏艰辛,两度入藏求法,礼西藏大德高僧康萨老喇嘛为师,尽得喇嘛显密法要、衣钵真传,获密宗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第二十八代嫡传。一生创建了成都近慈寺、绵竹云雾山、重庆、上海金刚道场、五台山清凉桥等多处密宗道场。讲经弘法、注译密宗经典,尤其在沟通汉藏佛教文化及和平解放西藏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能海上师著作《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证庄严论名句颂解》(2021-11-12 23:47)
能海上师简介
导读:能海上师是近代显密圆通的著名爱国高僧,三十九岁于四川新都宝光寺出家为僧,嗣后接法于佛源和尚,为禅门临济宗第四十四世法脉。出家后不畏艰辛,两度入藏求法,礼西藏大德高僧康萨老喇嘛为师,尽得喇嘛显密法要、衣钵真传,获密宗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第二十八代嫡传。一生创建了成都近慈寺、绵竹云雾山、重庆、上海金刚道场、五台山清凉桥等多处密宗道场。讲经弘法、注译密宗经典,尤其在沟通汉藏佛教文化及和平解放西藏等方面作...
能海上师是近代显密圆通的著名爱国高僧,三十九岁于四川新都宝光寺出家为僧,嗣后接法于佛源和尚,为禅门临济宗第四十四世法脉。出家后不畏艰辛,两度入藏求法,礼西藏大德高僧康萨老喇嘛为师,尽得喇嘛显密法要、衣钵真传,获密宗格鲁派宗喀巴大师第二十八代嫡传。一生创建了成都近慈寺、绵竹云雾山、重庆、上海金刚道场、五台山清凉桥等多处密宗道场。讲经弘法、注译密宗经典,尤其在沟通汉藏佛教文化及和平解放西藏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四川武术家赵子虬与著作《大鹏大鹏俯仰功》(2021-11-04 14:14)
赵子虬
赵子虬(1897年6月~1996年12月30日),四川老武术家,字正清,男,汉族,四川广安东岳乡人,全国武术协会委员,四川省和重庆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擅长峨眉派武术。从六、七岁起就跟民间武术能手学习武艺,身灵步捷,功底扎实。三十年代,赵老在华中大学出任体育教师时,三次击败前来挑战的洋拳师,大震国威和民气。解放后,在全国武术比赛中,赵老的峨眉派拳术和断门枪、青萍剑等先后获得过一等奖。
赵子虬的家乡在广安协兴镇牌坊村,赵幼生说,他老家与小平同志家的院子很近。赵子虬自小就跟着婆婆学功夫,后又拜陈晓东为师。"学武之人都容易受伤,因而都知道一些跌打损伤的治疗方法,父亲在师傅那里也学到一手。18岁那年,父亲跑出老家到了重庆,开始以卖药为生。
在重庆生活时,赵子虬继续拜访名师,博采众长。民国初期的江湖要靠拳头打拼,赵子虬也不例外地常和别人"抢手",渐渐地他的名头越来越亮。
1928年6月,在原西北军统领张之江的倡导下,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张之江担任馆长,它是民国时期主管国术的中央行政机构之一。为了消除门户之见,中央国术馆取消了原来实行的武当、少林两门制,改设教务处,下设教授班和练习班。国术馆教学强调泛学博通,要求学生广学各门派拳种之精华。为壮大国术馆实力,张之江遍请各方名师来执教,研究整理武术文化遗产,开展教学、训练工作。
同年10月,中央国术馆主要举办第一届国术国考的消息,通过朋友传到赵子虬耳里,他决定到南京试试身手。来自全国的高手大约几百人,经过预试淘汰还有一百多人,赵子虬顺利进了正试。正试分为散手、摔跤、长短兵、对劈刺等项目,采取单败淘汰制,赵子虬还是一路过关斩将并拿到了任教聘书。任教一段时间后,张之江非常器重他,又聘赵子虬为家庭教师教他峨嵋武功。
赵子虬在解放后参加了许多全国比赛,他的峨嵋派拳术、断门枪和青萍剑等先后获得过一等奖。
1982年参加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1995年被国家体委命名为全国十大武术名师之一。
退休后利用大量时间,才从事挖掘和整理祖国宝贵的武术遗产工作,与陈尚洁合作撰写出38万字的《四川武术史(初稿)》,还写出《中国武术管窥录》、《峨嵋化门南拳--三十六闭手》、《从明唐顺之〈峨嵋道人拳歌〉看峨嵋拳宗风格》、《峨嵋武术纵横谈》、《气功流源琐谈》、《气功探源》等80余万字的专著等文章,主持整理了四川南拳套路。
赵子虬介绍,四川南拳是峨眉派拳术的一个重要拳种,峨眉派有僧、岳、赵、杜、洪、化、字、会等
八门之分,四川南拳属于"化"门,所谓"化",即多用手腕,"制敌化劲,引进落空",主要手法与"巴、探、挂、拿"等,其要点是掌不离腮,肘不离怀,发拳时每一手挠头钩挂,讲究手脚轻快。
四川南拳又称三十六闭手,也叫天手三十六。整个套路有三十六式,每一式不是一个动作,而是一组手法,具有远踢近收、远手近肘的特点和"打、拿、跌"三法具备的独特风格。初学时先练十二手缠丝,锻炼功架和劲力,待功夫纯熟后,才学三十六闭手,有诗为证:
"步下基础,虚实两投,活泼稳健,随波逐流;
手法步法,随曲随直,曲则无妨,直则受敌;
腿法宜矮,步法宜圈,拳法宜钻,掌法宜翻;
入门之要,首重地盘,精神集中,气沉丹田。"
赵子虬的这套四川南拳是广安悦来场马家所传,并有所发展,他表演起来,"心如寒潭止水,气似贯日长虹,势如出山饿虎,疾如奔江渴龙",不仅称誉国内,而且受到国外武术团体的好评。
【转载】打通血管血栓中医配方(2021-11-04 13:43)
打通血管血栓中医配方
一位居住在伦敦的人的亲身经历,他去巴基斯坦开会的时候,突然胸口剧痛,后来被医院验出来,他的三条心血管已经被严重堵塞,需要做搭桥手术。手术的时间是一个月以后,在这个期间,他去看一位 回教国家古法治疗师。
这位 Hakim让他自己在家中做一个食疗,他吃了一个月。一个月后他去同一家医院做检查,发现三条血管干干净净,原来堵塞的地方已经全通了。他是一位虔诚的回教徒,为了让更多的人受益,他把自己的经验放在网上分享,他的前后两张血管照片也放了在网上,在照片中,服用食疗之前与之后的分别连普通人也看得出来。
材料:
一个半柠檬
二大块姜
三头蒜
一小瓶苹果醋
做法:
1,蒜头去皮,姜去皮切小片,一起放入榨汁机榨汁,或者放入搅拌器打成浆,用网布隔渣,手绞出汁。
2,将蒜头、姜汁放入瓦煲,加入柠檬汁与苹果醋,大火滚,小火慢煮,不要盖锅盖,让水份蒸发,大约需要半小时,剩下大约一半汁液。
3,温度降下后,加入蜜糖,仔细搅匀,蜜糖需要很多,主要是令汁液容易入口。
将成品存在有盖的玻璃瓶中,放入冰柜。每天早饭前空肚服用一汤匙。
吃上一个月以后去医院做次检查,会发现血管干干净净,堵塞的地方已经全通了。
【转载】荣昌火柴厂“第一花”(2021-10-15 23:45)
荣昌火柴厂“第一花”
普天之下的火柴商标(火花)爱好者,可以说成千上万,他(她)们收藏火花可不像小孩子保管不干胶画片那样简单。对于每一种火花的用纸、印色、版次、枚数、发行等相关情况,火花迷们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部火花收藏者必备的工具书《汪发根新中国火花目录》,就洋洋大观百万字言。这部书始编于2001年2月,成书于2006年5月,对许多火柴厂发行的火花都作了录入并详尽介绍,然而受当时网络不够普及的制约,难免存在美中不足,如《目录》里重庆市篇章“荣昌火柴厂”部分,主编汪发根先生仅写进两种,与笔者收集到此厂火花的时间和品种都有所差异。
1990年8月,我和哥哥跟随父亲,回祖籍重庆市江津县(当时还在四川省范围)的仁沱镇,看望爷爷、幺爸和姑妈,当走进紧邻綦江边一条狭窄的泥土街时,我看见地上一个红红夺目的火柴盒(见图),于是便捡了起来。这个火柴盒是灰板纸制成的,并不精美,盒的正反两面分别印着“佛光”两字和一根燃烧火柴,但“荣昌火柴厂”五字却让我分外高兴,因为这是我从未见过的一家火柴厂的商标。接下来,我充分利用在亲人处玩耍的三天时间,跑遍了仁沱小镇为数不多的几条街道如十字口街,询问了所有设点摆摊卖火柴的小商小贩,为的就是购买这种“佛光.荣昌”火柴。一盒火柴当时零售价是六分,每十盒一小包的售价为四角,我总共买了两百多盒。由于太多实物火柴会成为旅途安全隐患,我只好将盒中蜡梗火柴全部取出,送给住田坝子街的姑妈。不久我们父子三人回到了乐山市沙湾区太平镇自己的家,我急忙整理带回的这批火柴盒,竟然发现,买的两百多个火柴盒,与在地上捡起的那个火柴盒明显不同,即捡的唯一那枚盒面无“蜡梗火柴”字样,买的多枚盒面却有“蜡梗火柴”字样。许多年后我心血来潮、重新摆弄,忽又发现有“蜡梗火柴”字样的存在版式上的区分,也就是标面拼音不同(分别见图),一为“FOGUANG”(音译“佛光”),另一为“CHANGZHOU”(音译“昌州”),尤其“CHANGZHOU”这种音译为“昌州”的盒卡,与该厂后来,在1993年正式推出的“昌州”文字卡标1x1单枚(套)相连惯,仿佛是预先设下的有趣的伏笔。
今年中秋前夕,终于了解到荣昌火柴厂厂址在当地五福乡九村,1990年3月4日,于本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营业执照号20385585,注册资本18万元,法人代表杜光湘,是家集体经济企业,属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但营业执照2000年9月27日已经被注销了。使用过的商标(火花),流入收藏界的品种可谓寥寥无几,说明厂方生产和经营断断续续、勉勉强强,而最早使用的三种版式“佛光.荣昌”卡标,谁是最中之最呢?作者判断,为标面没有“蜡梗火柴”字样的那种,当是建厂时出品的第一枚火花,这“第一花”,权威的《汪发根新中国火花目录》遗漏收入。
1997年6月18日之前,中央人民政府还未将重庆市从四川省剥离出成立直辖市,荣昌是重庆市下属的一个县,后来重庆直辖,便改称荣昌区,成为重庆大都市的西部门户。全区幅员面积1077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和15个镇,区政府住昌元街道,2016年户籍人口85万。古为“昌州”的荣昌,是一个海棠悠久飘香的地方,都说火柴商标浩若烟海,我想在这色彩斑斓的花海世界,定然还有我未曾惊艳一遇的“荣昌火花”?~(作者:乐山--穆平,在2018年9月21日,写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
【转载】“丹凤”记忆 ——广安火柴厂百年纪事(2021-10-15 00:25)
“丹凤”记忆 ——广安火柴厂百年纪事
广安火柴厂内的“丹凤”雕塑。(资料图片)
在老广安人的记忆中,几乎家家户户都用过“丹凤”牌火柴,它是县属骨干企业广安县火柴厂生产的。这家企业有着百年历史,坐落在广安城北渠江之滨的青龙嘴附近。虽然火柴厂倒闭破产已有10多年光阴了,但一说起火柴厂,广安人仍有着浓浓的割舍不掉的温暖记忆。
“丹凤”舞百年
火柴厂曲折中求发展
记者翻阅《广安县志》(1994年)、《广安区年鉴》(1993-1998)及《广安区志》(1986-2005)得知,广安县火柴厂的创办时间可追溯至100多年前的清朝光绪年间,而后历经多次合并、更名,直至上世纪末破产改制,百年老厂演绎出辉煌岁月与沧桑巨变。
据记载,清光绪31年(1905),州人徐伯尧、刘梓才等合资在广安县城北边的青龙嘴开办了信诚火柴厂,设备主要是炕灶、木排梗架、药盆,生产全系手工操作。全厂用工300余人,产品为“丹凤”牌磺磷木梗火柴,年产量800余箱(每箱7200小盒),1924年停产。1927年,广安县开办唯新火柴厂;1928年,信诚火柴厂复产,改名利民火柴厂;1933年,唯新火柴厂改名为益民火柴厂;1934年,广安县开办民用火柴厂。至此,广安县境内有利民、益民、民用3家火柴厂,常年用工1000人左右,年产火柴约1万箱,产品有“丹凤”牌、“金鸡”牌、“玉兔”牌3种。后来,3家火柴厂经合并、分设、更名,加上1946年和1947年新建的强国、强民火柴厂,到1949年,广安县有广安、民益、强民、强国4家火柴厂,用工900余人,产品有“汽车”牌、“黑虎”牌和“樵夫”牌,当年产量达3273箱。
1950年,广安县这4家火柴厂改产硫化磷木梗火柴,年产量达2.28万件(每件1000小盒),有从业人员980余人,人均年产火柴23件。1955年9月,4家火柴厂经批准组成四川省地方合营广安火柴厂。1958年,由公私合营转为国营,更名为四川省地方国营广安县火柴厂。
《广安区年鉴》(1993-1998)记载,广安县火柴厂占地面积达21267.24平方米,建筑面积21936.77平方米,建有主体厂房23幢,设有9科3室、6个生产车间和1个辅助车间,拥有全自动木梗火柴生产线2条、蜡梗火柴生产线4条、PVC塑料食品及香烟包装膜生产线1条、各类通用设备10台(套),固定资产达531.92万元、流动资金80万元。到1998年,广安火柴厂有在职职工569人,离退休职工277人。
1990年,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火柴供求市场逐步萎缩,经营日渐困难,广安火柴厂于1995年10月停产,2000年破产倒闭,2002年3月进行破产清算,百年老厂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三次技术革命
火柴厂进入鼎盛时期
说起广安火柴厂,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现年81岁高龄的原火柴厂厂长杨国柱。1949年12月,年仅12岁的他进入广安火柴厂工作。1964年,他从一名普通工人被任命为火柴厂总支副书记兼副厂长,1980年到1993年底,任火柴厂总支书记兼厂长。在火柴厂工作44年,杨国柱见证了广安火柴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和兴衰更替。
6月14日,经过辗转联系和寻访,记者终于在广安城北建设路和渠江北路交叉口的一幢老房子里,见到了杨国柱。虽已至耄耋之年,但除耳朵有些背之外,杨国柱思维仍相当敏捷,说起往事,他娓娓道来,颇为兴奋。
1937年6月,杨国柱出生在合川县的一个贫穷家庭,自幼放牛割草,从没上过学。1949年12月,12岁的杨国柱随堂兄来到广安火柴厂,进入梗片车间当起了检片工。1955年3月,18岁的杨国柱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进入朝鲜,于1958年4月复员回到广安火柴厂继续当工人。在当兵期间,杨国柱抓住机会,认真学习文化知识,决心在新的时代有所作为。
1964年,广安县工业局领导见杨国柱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负责又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便准备提拔他当干部。当时,技术工人的工资比干部要高,杨国柱因此还有些不愿意。县工业局领导多次找他谈心、做工作,杨国柱才答应从工人转为干部,并于当年被任命为火柴厂总支副书记兼副厂长。这一干就是16年,到1980年,43岁的杨国柱因工作业绩突出,深受组织信任,出任广安火柴厂总支书记兼厂长,直到1993年12月退休。
在杨国柱的记忆中,从大门进入广安火柴厂,右边有一块大院坝,院坝中间有一口消防池,消防池里耸立着一座6米多高、振翅欲飞的凤凰雕塑。杨国柱说,这座雕塑取名为“丹凤”,是最初建火柴厂时留传下来的,并成为家喻户晓的广安火柴商标。这座雕塑还成为广安县当时的一处标志性建筑,不少人专门来到火柴厂,站在雕塑前合影留念。
据杨国柱回忆,广安火柴厂经历了3次“技术革命”,使火柴厂的年产量和产品品种不断增加。
1958年,广安火柴厂转为国营企业后,从上海调运了一批日本生产的“排梗机”机械设备,使火柴生产从以前的半手工半机械化转变成了机械化生产。
1978年,广安火柴厂引进轻工业部在武汉定点生产的两台联续机,淘汰了已使用20年的排梗机。杨国柱介绍,联续机于1979年投产后,火柴生产从木梗加热、上油、上药、冷却、风干和卸梗等实现了全自动化,火柴产量大为提高。到1980年,广安火柴厂年产量达到11万件,产值达152.3万元,获得利润7.12万元,人均生产火柴274.3件。
1981年,广安火柴厂决定从四川泸州火柴厂引进一套纸蜡梗火柴设备。杨国柱带领工作人员到泸州火柴厂培训技术、定购设备,然后运回安装并调试投产,前后花了半年多时间。杨国柱说,纸蜡梗火柴生产从传统的木头原料,转变成使用石蜡、有光纸及化工原料,成本略高于木梗火柴,但有效节省了越来越紧缺的木材资源。
在广安火柴厂引进设备的过程中,曾发生一起从日本引进设备试车失败、通过艰难谈判挽回损失的事件。1984年,广安县火柴厂通过四川省轻工业厅牵线搭桥,与日本住友商事株式会社订立合同,从日本引进全纸式火柴生产线。在安装过程中,作为厂长的杨国柱发现,安装的设备型号与合同上写的不一致。经询问,日方人员说这设备是目前最先进的,合同上签订的设备已经淘汰。1985年4月,生产线安装完成后,试车未能成功。
既然是目前最先进的设备,为什么试车不成功呢?杨国柱透露,原因是原材料达不到设备的要求,其中有纸板的厚度、平整度和紧密度不够,化工原料的细度及所需钢丝不符合设备标准等因素。如果要使用日方设备生产火柴,这些原材料将不得不全部依赖进口。在这种情况下,杨国柱抓住安装设备与合同型号不一致的漏洞,提出了退还设备的要求。他和县政府、县轻工局领导等与日方代表在重庆和成都经过长达1个半月时间的艰难谈判,最终日方退还了设备购置费用,避免了国家利益受损。
1985年,杨国柱(右前一)与日方代表谈判后握手的情景。(资料图片)
依靠1978年和1981年引进安装的木梗和纸蜡梗火柴生产线,到1985年,广安火柴厂年生产火柴量达24万件,其中木梗火柴和纸蜡梗火柴各12万件,人均年生产火柴408件,分别比1980年增加了1.18倍和0.49倍。广安火柴厂进入了它的鼎盛时代。
顺应时代
火柴厂退出历史舞台
杨国柱介绍,在新中国成立前,广安县生产的火柴由厂家自行负责销售,除县内销售少部分外,大部分运往川东北和陕南一带。在计划经济时代,火柴厂只负责生产,产品由物价部门核定价格后,有专门的销售渠道。
《广安县志》(1994年)记载,1951年10月,广安百货公司与广安火柴厂签订收购包销合同。1952年,火柴列为计划商品,广安百货公司按计划收购4.24万件,除供县境外,输出销售2.6万件。1953年至1957年,除外销外,县内销售1-1.5万件。后来货源紧缺,1961年至1962年销售分别减至0.7万件和0.69万件。1963年产量回升后,收购5万件,1978年增至8.4万件,1983年收购上升到17.8万件,除县内销售2.5万件,其余全部外调。1984年,广安百货公司与火柴厂签订年购销16万件的合同,因物价、销售发生变化,仅收购了6.3万件。随后,百货公司改收购包销为按需选购,县火柴厂开始自行开拓销路。
杨国柱说,火柴销售市场放开后,企业通过自主经营,效益大大增加。广安火柴厂组织了20余名销售人员,派往全省各个地区,与当地百货公司和供销社联系寻找销路,每个月回厂报告一次销售情况。当时,四川省内共有16家火柴厂,竞争相当激烈,在比货物质量的同时,还要比服务质量,必要时还要降低价格,才能赢得对方的订单。
为促进销售,建立稳定的营销渠道,杨国柱经常带领销售人员一道外出签订合同和催收货款。经过共同努力,到1989年,广安火柴厂年产火柴达到24.56万件,总产值达403.5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839.91万元,人均创税利6748元。
从1990年开始,因科技进步,一次性气体打火机面市,加之生产火柴所需各种原材料价格上升,导致成本大幅增加。1991-1992年,广安火柴厂还能维持生产。到1993年,市场占有率锐减,亏损成倍增加,当年亏损62.3万元;1994年,亏损额达到134.5万元;1995年,仅生产半年亏损264.8万元,被迫于1995年10月全面停产,职工按月由政府、企业发给最低生活保障金。2000年,广安火柴厂经申请依法破产,广安近百年的火柴生产历史结束。
【转载】民间故事青城山来历的传说(2021-10-15 00:14)
民间故事青城山来历的传说
大禹疏九河的传说,大家都晓得。他治青城山的事,晓得的人就不多了。
听说,早先青城山上光抹抹的,啥都不长,雀鸟都不愿落脚。山底下是岷江大河,大禹的老家就在上游的汶山,他从小就跟岷江打交道。那阵子,岷江一年三次涨小水,三年一次涨大水。水裹石,石夹沙,浪子又高又大。浪头一卷,老百姓千辛万苦修的山脚田、垒的河堤,都冲个精光。每年发洪水,大禹总要跟着父亲和邻里,抬石搬土,砌河堤,堵口子。常在河边转的大禹,就这样慢慢地学会了防洪治沙的本领。大禹会治水的名声在九九八十一条山湾、九九八十一座山梁传开了。
这一年,春尾尾上,大禹和几位老人,又在岷江边上打治水的主意。突然,一个远方人跑来,说他是石城山民派来的,请大禹去帮他们治山。
大禹到了石城,气都没歇一下,就顺山弯山梁到处看。看煞角,倒抽了几口冷气。石城山又高又险,块块山头尽都是光秃秃的。小雨小流,大雨大流。山石流沙从山上冲到沟底下,把山沟都填平了。一到下雨天,谷口跑泥龙;雨季一过,山上又焦干。庄稼不长,飞鸟不停。哪像自己家乡,山山有树,坡坡长草,虽说年年涨水,总是雨过山青,雨停水清。早些年辰,自己年年治水,从没有治过这样的山,没有拴过泥龙。大禹叫大家先试一下,从上往下,由高到低,层层筑起石堰,好等雨季一来,把山洪锁住。
哪晓得摊子铺得太大,等不到完工,他就回家去了。这年,雨水来得早,来得猛,山谷堤坝还没完工,就给泥龙冲了个精光,山脚田土又变成烂泥塘。大家又派人去请大禹,走拢后,他已被中原盟主虞舜请去制服黄河去了。这几个人疾如风火,爬山越岭,在渭河边、华山脚下找到大禹。大禹正忙着架炉,铸炼劈开黄河上神门、鬼门、人们的神斧。他见到石城山民派来的人,连忙说:“不治山,只筑堰,费了工又费料,还没拴住泥龙,我对不住乡亲。在这儿,我看到他们治山的方法很好,不能光治山谷,还得在山上栽树植草,保持水土,山下就再也不得受害了。”
石城山民的使者为难地说:“石城山上光抹抹的,树籽撒了一箩又一箩,一棵苗苗也没长来。”
大禹笑呵呵地说:“娃儿要调教,才能离娘怀;树子不经佑,哪能长成材?树子长得慢,可以种竹嘛。华山顶顶上,有的是青竹,你挖些回去种吧。青竹见土生根,当年发篼,次年成林,后年满山了。有了树和竹,就能锁住泥龙。”
石城山民的使者听了,高高兴兴地在华山顶顶上,挖了竹根竹鞭,回去栽在石城山三十六座山峰上。当年雨水好,满山冒竹笋,山民再精心护惜,不两年就翠竹满山。人些又栽下松杉柏桐,让山山长树,峰峰挂绿,果然固住了沙土,锁住了泥龙。哪怕是夏天连下几十场偏东雨,哪怕雨点比胡豆还大,下到沟底的水也是清花亮色的。石城山变样了,变得青幽幽的,大家就把它改名叫青城山。
【转载】中国道教名山四川青城山(2021-10-14 23:17)
青城山 - 道教名山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群峰环绕起伏、林木葱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为道教全真龙门派圣地,中国道教名山之一。
历史沿革和传说
青城山历史悠久,相传轩辕黄帝时有宁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黄帝传授御风云的“龙跻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并建观(丈人观)纪念。古时青城山与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陕西景福山合称五大仙山,分别供奉五岳丈人宁封真君、真武荡魔大帝、昊天玉皇上帝、降魔护道天尊和广援普度天尊。
西汉末年,被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道陵。东汉顺帝初年,张道陵入鹤鸣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师道。东汉汉安二年(143),在写毕二十四道书两年后,张道陵到达青城山,在此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
晋代以后,山中道教渐盛,极盛时有道观70余处,胜景108处。晋隋时期,北天师道和南天师道相继兴起,一些新教派产生,青城山所传属于南天师道的正一教派。
隋唐统治者对道教的扶持,使这一时期的青城山实乃“神仙都会之府”。隋唐时期道教兴盛,青城山宫观遍布,高道辈出。天宝之乱后,中原不宁,唐玄宗、僖宗先后入蜀避难。唐僖宗命青城山修灵宝道场举办罗天大醮,设醮位2400个。唐末五代,道门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晓、陈抟等曾游青城山,杜光庭、谭峭等皆终老于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长期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整理和撰写了大量道书。后人在白云溪畔建“杜光庭读书台”,供人凭吊。
北宋三十代天师张继先曾来此朝拜,在常道观再兴天师道脉。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传属于全真道龙门派。明朝末年,战乱不断,道士四散。清康熙八年(1669),武当山全真道龙门派道士陈清觉来青城山主持教务,又使局面得到重新改观。
主要道观
青城山的现存主要道观有:常道观(天师洞)、祖师殿、上清宫、老君阁、建福宫、圆明宫、玉清宫等。
建福宫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唐开元十八年(730),后经历代多次修复,现仅存两殿三院,现存建筑为清代光绪年间(1888)重建。现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对联被赞为“青城一绝”。建福宫筑于峭壁之下,气度非凡。其左侧是明庆府王妃遗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岩石耸立、云雾缭绕的“天然图画”。宋代诗人范成大曾在此为宋帝祈祷,皇帝特赐名为“会庆建福宫”。
祖师殿 位于天师洞右后侧山腰间,出天师洞过访宁桥即到。祖师殿又名真武宫,创建于唐代。唐代诗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张愈均曾在此隐居。唐睿宗的女儿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该殿环境幽静,殿内有真武祖师、吕洞宾、铁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图壁画、诗文刻石等。
朝阳洞 位于主峰老霄顶岩脚,洞口正对东方,深广数丈,可容百人,传为宁封丈人栖息处。清人黄云鸽曾在此结茅而居,并撰联曰:“天遥红日近,地厌绎宫宽。”
老君阁 位于青城第一峰绝顶(即彭祖峰顶,或称高台山、老霄顶),海拔高1260米。顶上原有呼应亭,取“登高一呼,众山皆应”之意,是赏观日出、神灯和云海奇观的绝佳地点,2008年“5.12”特大地震毁坏后重建,20世纪80年代末改亭建阁。
圆明宫 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鱼山的缓坡谷地。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因供奉圆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宫内有四重殿堂:前为灵祖殿,供奉灵官神像;二殿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为斗姆殿,斗姆即圆明道母天尊,为北斗众星之母;后殿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吕祖、丘祖和重阳祖师。殿堂之间,各有庭院,宫内宫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
上清宫 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顶约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朝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字由蒋介石题写。宫内祀奉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有老君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
常道观(天师洞) 自建福宫北行两千米即至青城主观——常道观。因张道陵曾在此修行,故称天师洞。天师洞始建于隋朝大业年间,三面环山,一面临涧,古树参天,十分幽静。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伟,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三十代孙虚靖天师像。观内正殿为“三清殿”,殿后有黄帝祠和天师洞等古迹。天师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轩辕、伏羲、神农石像。